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宁波市店名招牌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06:28:26  浏览:940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宁波市店名招牌管理暂行办法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


宁波市店名招牌管理暂行办法


(2002年10月24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2年11月12日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104号公布)

宁波市人民政府令
 (第104号)


  《宁波市店名招牌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2年10月24日市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金德水
                         二00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第一条 为加强店名招牌管理,规范店名招牌的设置,保持良好的市容市貌,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店名招牌,是指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或其他组织在其经营或办公场所的建筑物控制范围内设置的,不具备广告形式和内容的,与其注册登记相符合的全称、简称、字号、标识等。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置各种形式店名招牌的,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和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店名招牌的审批管理。市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县(市)、鄞州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违反本办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规划、公安等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店名招牌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设置店名招牌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向设置地的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登记申请,填写《宁波市店名招牌设置登记申请表》,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营业执照或其他依法注册登记的有关证照;

(二)店名招牌设置场图(照片)和设计图样;

(三)设置店名招牌的建筑物所有权证或租赁证明,属租赁的还应提供场地使用协议;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相关证明文件。

第六条 在海曙、江东、江北城区内主要道路、重要地段、城市出入口设置店名招牌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登记申请。

海曙、江东、江北城区内主要道路、重要地段、城市出入口的具体范围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市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局确定。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在接到全部申请文件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决定。

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宁波市店名招牌设置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批准结果抄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退回申请。

第八条 在海曙、江东、江北城区内需统一规划设置店名招牌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会同规划、城市管理等部门编制店名招牌设置规划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监督实施。

其他县(市)、区的店名招牌设置规划,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

设置店名招牌需办理构筑物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设置店名招牌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取得《登记证》后,方可设置店名招牌。

设置店名招牌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取得《登记证》之日起3个月内进行设置。

第十条 店名招牌必须按登记批准的地点、形式、规格、时间等内容设置,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核同意。

店名招牌设置后应向批准登记机关报送彩色照片两张(白天和夜间照片各一张)备案。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店名招牌:

(一)设置店名招牌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未依法注册登记的;

(二)在经营或办公场所的建筑物控制范围以外的场地和空间;

(三)损害市容市貌的;

(四)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或妨碍交通安全与畅通的;

(五)妨碍他人生产经营或者影响居民生活的;

(六)在危房上或者可能危及建筑物安全的;

(七)在坡屋顶建筑物或具有艺术特色的建筑物顶部的;

(八)侵占城市绿地或损毁城市绿化设施的;

(九)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

第十二条 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取得《登记证》后,应当按照以下基本要求设置店名招牌:

(一)店名招牌的设置原则上应一店一牌,一般应设置在建筑物门楣或檐口以下,并严格控制体量,其设置应与建筑物相协调。一个建筑物内有多个单位的,设置店名招牌应先整体规划,并在该建筑物内按照统一规格设计制作。

(二)附属于建筑物上设置店名招牌的,店名招牌的外沿距离墙体不得超过1.5米,并需与建筑物相协调。

(三)严格控制在建筑物顶部设置店名招牌,确需在平屋顶建筑顶部设置的,原则上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在4米以下的建筑物顶部设置店名招牌,高度不超过1米;

2.在4—6米之间的建筑物顶部设置店名招牌,高度不超过1.5米;

3.在6—12米之间的建筑物顶部设置店名招牌,高度不超过2米;

4.在12—18米之间的建筑物顶部设置店名招牌,高度不超过3米。

(四)相邻的店名招牌原则要求协调,使在高度、媒体形式、造型、规格、色彩等方面达到比例适当、和谐统一。

(五)店名招牌的设置应符合安全规范。

第十三条 企业的店名招牌内容只限于宣传本企业的名称、标识、注册商标。

非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店名招牌内容只限于宣传本单位(个体工商户)的名称、标识。

第十四条 店名招牌使用的文字、标识、汉语拼音,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书写规范准确。店名招牌不得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

第十五条 店名招牌的设置必须安全牢固,整洁美观,符合有关的质量技术标准,并经常进行维修和保养,破损、锈蚀、脱色、灯光不亮等影响市容市貌的,必须及时整修、加固。

第十六条 店名招牌设置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需要延长的,应当自有效期届满之日起1个月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续设手续。

第十七条 店名招牌设置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视具体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如下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拆除,并可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经征求原审批部门意见后注销其《登记证》,对已设置的责令限期拆除。

第十八条 对责令限期拆除的店名招牌,被处罚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予拆除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予以强制拆除,发生的费用由被处罚者承担。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条 工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人事部关于颁发《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通知(已废止)

劳动人事部


劳动人事部关于颁发《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通知

1987年2月17日,劳动人事部

一九八○年七月十一日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对保证锅炉安全运行,提高锅炉管理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其他实际情况的变化,原规程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对原规程作了全面修改。现将新修订的《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发给你们,请从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起执行,原《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同时废止。过去我部有关规定中凡与新规程不一致的,一律以新规程为准。
各地劳动部门、各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新规程。执行中有什么问题,望及时告诉我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
附: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确保锅炉安全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人身安全,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承压的以水为介质的固定式蒸汽锅炉。
本规程不适用于交通运输车、船上的锅炉、用电加热的锅炉和原子能锅炉。
第三条 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和改造必须符合《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并符合本规程。
各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必须认真执行本规程。各级劳动部门负责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第四条 本规程的规定是锅炉安全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如果低于本规程或与本规程相抵触,应以本规程为准。
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锅炉符合安全运行的要求。
第五条 有关单位由于采用新技术(如新结构、新工艺等),其要求如与本规程不符时,应当进行必要的科学试验,并经省级主管部门和省级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后,在指定单位和一定时间内试用,同时报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备案。

第二章 一般要求
第六条 锅炉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锅炉的结构应符合本规程第三章的要求。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应按JB3622《锅壳式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或JB2194《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计算和校核。
第七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制造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并符合锅炉专业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安全阀、水位表、压力表、排污阀不全的锅炉不准出厂。
第八条 锅炉出厂时,必须附有与安全有关的技术资料,其内容包括:
(1)锅炉图样(总图、安装图和主要受压部件图);
(2)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书;
(3)安全阀排放量的计算书;
(4)锅炉质量证明书(包括出厂合格证、金属材料证明、焊接质量证明和水压试验证明);
(5)锅炉安装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6)受压元件设计更改通知书。
第九条 新制造的锅炉必须有金属铭牌,并应装在明显的位置。金属铭牌上至少应载明下列项目:
(1)锅炉型号;
(2)制造厂锅炉产品编号;
(3)额定蒸发量(t/h);
(4)额定蒸气压力(MPa);
(5)额定蒸气温度(℃);
(6)再热蒸气进、出口温度(℃)及进、出口压力(MPa);
(7)制造厂名;
(8)锅炉制造许可证级别和编号;
(9)制造年月。
对散件出厂的锅炉,还应在锅筒、过热器集箱、再热器集箱、水冷壁集箱和省煤器集箱(铸铁省煤器除外)等主要受压部件的封头上打上钢印,注明该产品编号。
第十条 安装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2.45MPa(25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应符合TJ231(六)《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六册破碎粉磨设备、卷扬机、固定式柴油机、工业锅炉安装》的有关规定。安装额定蒸气压力大于2.45MPa(25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应符合DLJ5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的有关规定。
安装质量的分段验收和总体验收,由安装锅炉的单位和使用单位共同进行。水压试验和总体验收时,应有当地劳动部门派员参加。
第十一条 锅炉安装前和安装过程中,安装单位如发现受压部件存在影响安全使用的质量问题时,应停止安装并报告当地劳动部门。
第十二条 安装锅炉的技术文件和施工质量证明资料,在安装完工后,应移交使用单位存入锅炉技术档案。
第十三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应按照劳动人事部颁发的《锅炉使用登记办法》逐台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应按照劳动人事部颁发的《锅炉司炉工人安全技术考核管理办法》对司炉工人进行管理。没有与锅炉相应类别的合格司炉工人,不得使用锅炉。
第十五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重视锅炉安全工作,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锅炉设备的技术管理,按照本规程的要求搞好锅炉的使用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应根据锅炉的结构型式、燃烧方式和使用要求制订保证锅炉安全运行的操作规程和防爆、防火、防毒等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事故处理办法,并按其实行。
第十七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应制订和实行锅炉及其安全附件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制度,对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锅炉,还应建立巡回监视检查和定期对自动仪表进行校验检修的制度。
第十八条 电力系统的发电用锅炉的使用安全技术管理和司炉工人管理应按《电力工业锅炉监察规程》及有关规定执行。自备电厂发电用锅炉的安全技术管理参照水电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锅炉受压元件损坏,不能保证安全运行至下一个检修期,应及时修理。
第二十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重大修理,如锅筒、炉胆、封头、管板、下脚圈、集箱的更换、矫形、挖补、主焊缝的补焊等,应有图样和施工技术方案。修理的技术要求可参照锅炉专业技术标准和有关技术规定。修理完工后,使用锅炉的单位应将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修理质量检验证明书等技术资料存入锅炉技术档案内。
第二十一条 严禁在有压力或炉水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修理锅炉受压元件,以防止气、水喷出伤人。
第二十二条 对于锅炉受压元件的改造,施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锅炉制造和安装的有关技术标准。
提高锅炉运行参数的改造,在改造方案中必须包括必要的计算资料。由于结构和运行参数的改变,水处理措施和安全附件应与新参数相适应。
第二十三条 在锅炉改造完工后,使用锅炉的单位应将锅炉改造的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施工质量检验证明书等技术资料存入锅炉技术档案内。

第三章 结 构
第二十四条 锅炉结构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锅炉结构的各部分在运行时应能按设计预定方向自由膨胀;
(2)各部分受热面应得到可靠的冷却;
(3)锅炉各受压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并装有可靠的安全保护设施,防止超压;
(4)受压元、部件结构的形式、开孔和焊缝的布置应尽量避免或减小复合应力和应力集中;
(5)锅炉的炉膛结构应有足够的承压能力和可靠的防爆措施,并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6)锅炉承重结构在承受设计载荷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防腐蚀性;
(7)锅炉结构应便于安装、检修和清洗内外部。
第二十五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锅筒和集箱应装设膨胀指示器。悬吊式锅炉本体设计确定的膨胀中心应予固定。
第二十六条 对于带有喷水减温器的锅炉,减温器集箱与内衬套之间以及喷水管与集箱之间的固定方式,应能保证其相对膨胀,并能避免共振,其结构和布置应便于检修。
第二十七条 水管锅炉锅筒的最低安全水位,应能保证对下降管可靠地供水。
锅壳式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最高火界100mm。对于直径小于或等于1500mm的卧式锅壳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最高火界75mm。
第二十八条 一切不作为受热面的元件,如由于冷却不够,壁温超过该元件所用材料的许用温度时,应予绝热。
第二十九条 集箱和防焦箱上的手孔应避免直接与火焰接触。
第三十条 为防止燃油锅炉的尾部发生二次燃烧烧坏空气预热器,应装设可靠的吹灰及灭火装置。
第三十一条 装有可分式铸铁省煤器的锅炉,为防止省煤器被烧坏,宜采用旁路烟道或其他有效措施,同时应装设旁通水路。
为防止不可分式省煤器在升火时损坏,应装设再循环管或采取其他措施。
第三十二条 膜式水冷壁鳍片与管子材料的膨胀系数应相近,鳍片宽度应保证鳍片各部分在锅炉运行中的温度不超过所用材料的许用温度。
第三十三条 为确保过热器、再热器在启动及甩负荷时的冷却,应采取向空排气、装设蒸气旁通管路或限制烟温等措施。
第三十四条 锅炉主要受压元件的主焊缝(锅筒、炉胆和集箱的纵向和环向焊缝,封头、管板和下脚圈的拼接焊缝等)应采用全焊透的对接焊接。
第三十五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集中下降管管接头与筒体的连接必须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锅炉,管子或管接头与锅筒、集箱、管道角焊连接时,应在管端或锅筒、集箱、管道上开坡口,以利焊透。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下降管与集箱连接时,应在管端或集箱上开坡口,以利焊透。
第三十六条 凡能引起锅筒壁或集箱壁局部热疲劳的连接管(给水管、减温水管等),在穿过锅筒壁或集箱壁处应加装套管。
第三十七条 受压元件上管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胀接管孔不得开在焊缝上,胀接管孔中心与焊缝边缘及管板板边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0.8d(d为管孔直径),且不小于0.5d+12mm。
(2)焊接管孔应尽量避免开在焊缝上,并避免管孔焊缝与相邻焊缝的热影响区互相重合。如不能避免时,在管孔周围60mm(若管孔直径大于60mm,则取孔径值)范围内的焊缝经射线探伤合格(标准按本规程第84条),并且焊缝在管孔边缘上不存在夹渣,管接头焊后经热处理消除应力的情况下,方可在焊缝上及其附近开孔。
第三十八条 锅筒和炉胆上相邻两筒节的纵向焊缝,以及封头、管板、炉胆顶或下脚圈的拼接焊缝与相邻筒节的纵向焊缝,都不应彼此相连。其焊缝中心线间外圆弧长至少应为较厚钢板厚度的3倍,且不小于100mm。
第三十九条 扳边的元件(如封头、炉胆等)与圆筒形元件对接焊接时,扳边弯曲起点至焊缝中心线的距离(L)应符合表3—1的数值。
表3—1
----------------------------------------
扳边元件的壁厚S(mm)|距离L(mm)
------------------------|--------------
S≤10 |≥25
10<S≤20 |≥S+15
| S
20<S≤50 |≥--+25
| 2
S>50 |≥50
----------------------------------------
对于球形封头,可取L=0。
第四十条 受热面管子以及锅炉范围内管道的对接焊缝,不应布置在管子的弯曲部分(盘旋管除外)。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受热面管子直段上的对接焊缝的中心线至管子弯曲起点和锅筒、集箱的外壁以及管子支、吊架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0mm;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上述距离至少为70mm。
锅炉范围内管道的直段上,对接焊缝的中心线至管道弯曲起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管道的外径,且不小于100mm(需热处理的焊缝,该距离还不应小于管道壁厚的5倍)。
锅炉受热面管子直段上,对接焊缝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0mm。
管接头和仪表插座一般不应设置在焊缝上或热影响区内。
第四十一条 受压元件主要焊缝及其邻近区域应避免焊接零件,如不能避免,则焊接零件的焊缝可穿过主要焊缝,而不应在焊缝及其邻近区域终止,以避免在这些部位发生应力集中。
第四十二条 拉撑件不得采用拼接。
第四十三条 锅筒纵缝两边的钢板中心线应对齐。锅筒环缝两边的钢板最好中心线对齐,也允许一侧的边缘对齐。
厚度不同的钢板对接时,两侧中任何一侧的名义边缘偏差值若超过第71条规定的边缘偏差值,则厚板的边缘须削至与薄板边缘平齐。削出的斜面应平滑,并且斜率不大于1:4。必要时,焊缝的宽度可包含在斜面内,见图3—1。(略)
第四十四条 用煤粉、油或气体作燃料的锅炉,在容易爆炸的部位一般应装设防爆门。防爆门的装置应不致危及人身的安全。
第四十五条 对于微正压燃烧的锅炉,炉墙、烟道和各部位门孔必须有可靠的密封,看火孔必须装设防止火焰喷出的联锁装置。
第四十六条 锅炉上开设的人孔、头孔、手孔、清洗孔、检查孔的数量和位置应满足安装、检修和清洗的需要。
为了避免水、蒸气和烟气喷出伤人,锅炉受压元件的人孔盖、头孔盖、手孔盖应采取内闭式结构并保证衬垫不会吹出;炉墙上人孔的门应装设坚固的门闩;炉墙上监视孔的盖应保证不会被烟气冲开。
第四十七条 锅筒内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水管锅炉和锅筒内径大于1000mm的锅壳式锅炉,都应在筒体或封头(管板)上开设人孔。
锅筒内径为800~1000mm的锅壳式锅炉,至少应在锅筒或封头(管板)上开设一个头孔。
第四十八条 门孔的尺寸规定如下:
(1)锅炉受压元件上,椭圆人孔不得小于280×380mm。人孔最小的密封平面宽度为18mm。人孔门凸肩与人孔圈之间总间隙不应超过3mm(沿圆周各点上不超过1.5mm),并且凹槽的深度应达到能完整地容纳密封填片。
(2)锅炉受压元件上,椭圆头孔不得小于220×320mm颈部或孔圈高度不应超过100mm。
(3)锅炉受压元件上,手孔短轴不得小于80mm,颈部或孔圈高度不应超过65mm。
(4)锅炉受压元件上,清洗孔内径不得小于50mm,颈部高度不应超过50mm。
(5)炉墙上长方形人孔一般不应小于400×450mm,圆形人孔直径一般不应小于450mm。
若颈部或孔圈高度超过上述规定,孔的尺寸应适当放大。
第四十九条 为了操作上的方便和安全,对于操作部位较高操作人员立足地点距离地面(或运转层)高度超过3m的锅炉,应装设平台、扶梯和防护栏杆等设施。锅炉的平台、扶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扶梯和平台的布置应保证操作人员能顺利通向需要经常操作和检查的地方。
(2)扶梯和平台应防火、防滑。
(3)扶梯、平台和需要操作及检查的炉顶周围,都应有铅直高度不小于1m的栏杆、扶手和高度不小于80mm的挡脚板。
(4)扶梯的倾斜角度以45~50°为宜。如布置上有困难时,倾斜角度可以适当增大,但不宜超过70°。
(5)水位表前的平台到水位表中间的铅直高度应为1~1.5m。

第四章 材 料
第五十条 锅炉受压元件所用的金属材料及焊条、焊丝、焊剂等应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部标准的规定。材料制造厂必须保证材料质量,并提供质量证明书。金属材料和焊缝金属在使用条件下应具有规定的强度、韧性和延伸性以及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抗腐蚀性。
锅炉受压元件修理用的钢板、钢管和焊接材料应与所修部位原来的材料牌号相同或类似。
第五十一条 用于锅炉受压元件的金属材料应按如下规定选用:
(1)钢板
表4—1
------------------------------------------------------------------------------
| | | 适 用 范 围
| | |----------------------------------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术标准 | 工作压力 |壁温℃
| | |MPa(kgf/平方厘米)| ≤
| | | ≤ |
--------|------------------|------------|--------------------------|------
碳素钢 |20g |GB713 | 5.88(60)* |450
--------|------------------|------------|--------------------------|------
|12Mng |GB713 | 5.88(60) |400
低 |------------------|------------|--------------------------|------
合 |16Mng |GB713*| 5.88(60) |400
金 |------------------|------------|--------------------------|------
钢 |14MnMoVg |GB713 | 5.88(60)* |400
|------------------|------------|--------------------------|------
|18MnMoNbg|GB713 | 5.88(60)* |400
------------------------------------------------------------------------------

* 制造不受辐射热的锅筒时,工作压力不受限制。
(2)钢管
表4—2
----------------------------------------------------------------------------------------------------------
| | 适 用 范 围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术标准 |------------------------------------------------------
| | | 用 途 | 工 作 压 力 |壁 温 ℃
| | | |MPa(kgf/平方厘米)| ≤
--------|--------------------------|------------|--------------|--------------------------|----------
| | | 受热面管子 | ≤5.83(60) |480
碳 | 10,20 |GB3087|--------------|--------------------------|----------
| | |集箱、蒸汽管道| ≤5.88(60) |430
素 |--------------------------|------------|--------------|--------------------------|----------
| | | 受热面管子 | 不 限 |480
钢 | 20G |GB5310|--------------|--------------------------|----------
| | |集箱、蒸汽管道| 不限 |430*
--------|--------------------------|------------|--------------|--------------------------|----------
| | |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560
| 15CrMo |GB5310|--------------|--------------------------|----------
低 | | |集箱、蒸汽管道| 不限 |550
|--------------------------|------------|--------------|--------------------------|----------
合 | | |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580
| 12Cr1MoV |GB5310|--------------|--------------------------|----------
金 | | |集箱、蒸汽管道| 不限 |565
|--------------------------|------------|--------------|--------------------------|----------
钢 |12MoVWBSiXt |GB5310|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580
|--------------------------|------------|--------------|--------------------------|----------
|12Cr2MoWVTiB |GB5310|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600**
|--------------------------|------------|--------------|--------------------------|----------
|12Cr3MoVSiTiB|GB5310|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600**
----------------------------------------------------------------------------------------------------------

* 要求使用寿命在20年内,可提高至450℃。
** 在强度计算考虑到氧化损失时,可用到620℃。
(3)锻件
表4—3
--------------------------------------------------------------------------------------------------
| | | 适 用 范 围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术标准 |----------------------------------------------------------
| | | 用 途 | 工 作 压 力 |壁温℃
| | | |MPa(kgf/平方厘米)| ≤
--------|--------------|------------|----------------------|--------------------------|------
| A3 |GB700 |法兰、法兰盖、手孔盖、| ≤2.45(25) |350
碳 | | |不与火焰接触的锻件 | |
素 |--------------|------------|----------------------|--------------------------|------
钢 | 20,25 |GB699 |大型锻件、手孔盖、集 | <5.88(60)* |450
| | |箱端盖、法兰、法兰盖 | |
--------|--------------|------------|----------------------|--------------------------|------
低 |12CrMo |GB3077| 大型锻件 | 不 限 |540
合 |--------------|------------|----------------------|--------------------------|------
金 |15CrMo |GB3077| 大型锻件 | 不 限 |550
钢 |--------------|------------|----------------------|--------------------------|------
|12CrMoV|GB3077| 大型锻件 | 不 限 |565
--------------------------------------------------------------------------------------------------

* 对于不受辐射热的锻件,工作压力不限。
(4)铸钢件
表4—4
----------------------------------------------------------------------
| | | 适 用 范 围
钢的种类| 钢 号 |技术标准 |------------------------------------
| | | 公 称 压 力 |壁温℃
| | |MPa(kgf/平方厘米)|
--------|----------|----------|--------------------------|--------
碳 |ZG15Ⅱ|GB979| ≤6.27(64) |≤400
素 |ZG25Ⅱ| | |
钢 |----------|----------|--------------------------|--------
|ZG25Ⅰ|GB979| >6.27(64) |≤450
----------------------------------------------------------------------

注:①空心受压铸钢件按GB1048规定进行水压试验;
②介质温度超过450℃的铸钢件,应用耐热合金钢。
(5)铸铁件
表4—5
--------------------------------------------------------------------------------------------
| | | 适 用 范 围
铸铁名称| 牌 号 | 技术标准 |--------------------------------------------------
| | |附件公称通径| 介质工作压力 |介质温度
| | | mm |MPa(kgf/平方厘米)| ℃
--------|----------------|------------|------------|--------------------------|--------
| 不低于 | | ≤300 | ≤0.78(8) |<230
灰口铸铁| |GB976 |------------|--------------------------|--------
|HT15--33 | | ≤200 | ≤1.27(13) |<230
--------|----------------|------------|------------|--------------------------|--------
可 |KT--30--6 | | | |
锻 |KT—33—8 |GB978 | ≤100 | ≤1.57(16) |≤300
铸 |KT—35—10| | | |
铁 |KT—37—12| | | |
--------|----------------|------------|------------|--------------------------|--------
| | | ≤150 | ≤1.57(16) |
球墨铸铁|QT40—17 |GB1348|------------|--------------------------|<300
| | | ≤100 | ≤2.45(25) |
--------------------------------------------------------------------------------------------

注:①不得用灰口铸铁制造排污阀和排污弯管;
②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27MPa(13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及蒸气温度不超过300℃的过热器,其
放水阀和排污阀的阀壳可用上表中的可锻铸铁或球墨铸铁制造;
③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57MPa(16kgf/平方厘米)的锅炉的方形铸铁省煤器管和弯头,允许采用
牌号不低于HT15—33的灰口铸铁按JB2192制造,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2.45MPa(25kgf/
平方厘米)的锅炉的方形铸铁省煤器管和弯头,允许采用牌号不低于HT20—40的灰口铸铁按JB2192
制造。在制造厂内,应对省煤器上使用的铸铁部分进行水压试验,其压力应等于锅炉工作压力 的2.5倍;
④用于承压部位的铸铁件不准补焊。铸铁件的偏心不得超过图样上规定值。
(6)紧固零件
表4—6
-----------------------------------------------------------------------
| | | 适 用 范 围
钢的种类| 钢 号 |技术标准|-------------------------------------------
| | | 用 途 | 工 作 压 力 |介质温度℃
| | | |MPa(kgf/平方厘米)| ≤
--------|---------|--------|--------------|-----------------|----------
| | |双头螺柱、螺栓| ≤1.57(16) | 350
| A3 |GB700 |--------------|-----------------|----------
碳 | | | 螺 母 | ≤1.57(16) | 380
|---------|--------|--------------|-----------------|----------
素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350
| 25 |GB699 |--------------|-----------------|----------
钢 | | | 螺 母 | 不 限 | 400
|---------|--------|--------------|-----------------|----------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420
| 35 |GB699 |--------------|-----------------|----------
| | | 螺 母 | 不 限 | 450
--------|---------|--------|--------------|-----------------|----------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435
合 | 40Cr |GB3077 |--------------|-----------------|----------
| | | 螺 母 | 不 限 | 480
|---------|--------|--------------|-----------------|----------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480
金 |30CrMo |GB3077 |--------------|-----------------|----------
| | | 螺 母 | 不 限 | 510
|---------|--------|--------------|-----------------|----------
钢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530
|25Cr2MoVA|GB3077 |--------------|-----------------|----------
| | | 螺 母 | 不 限 | 550
-----------------------------------------------------------------------

(7)拉撑件
锅炉拉撑件使用的钢材必须为镇静钢,且应符合GB715的规定或者GB699中20钢的规定。板拉撑件应是锅炉用钢。
(8)焊条和焊丝
焊接受压元件使用的焊条应符合GB5117、GB5118、GB983的规定,焊丝应符合GB1300的规定。
第五十二条 采用研制的新钢号材料试制锅炉受压元件之前,钢材制造厂必须对此新材料的试验工作进行技术评定,参加评定的单位需包括冶金、制造、使用、劳动、标准等部门的有关单位。
评定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化学成分。应提供确定化学成分上、下限的试验研究数据。
(2)机械性能和组织稳定性。应提供在使用温度范围内(至超过最高允许工作温度50℃)温度间隔为20℃(有实际困难时,可按50℃间隔)的抗拉强度σtb(t为上角标,b为下角标)、屈服强度σt0.2(t为上角标,0.2为下角标),并提供伸长率δ5(5为下角标),断面收缩率ψ、时效冲击值、室温夏比“V”形缺口试样的冲击值、脆性转变温度。
对于工作温度高于500℃的钢材,应提供持久强度、抗蠕变性能及长期时效稳定性数据。对于奥氏体钢,还应提供抗晶间腐蚀数据。
(3)抗氧化性。对于高温用的锅炉钢材,应提供在使用温度下(包括超过最高允许工作温度20℃)的抗氧化数据。
(4)抗热疲劳性。应提供在相应温度下的弹性模数(E)、平均热膨胀系数(a)和热传导系数(k)等。
(5)焊接性能。应提供钢材的焊接性能及焊接接头机械性能数据。
(6)钢材的制造工艺。应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如冶炼、铸造或锻轧、成品热处理等资料。
(7)钢材的热加工性能。应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如热冲压、热卷、热弯、热处理等资料。
第五十三条 新钢号材料经技术评定得到认可后,锅炉制造厂才可按本规程第5条规定办理试制锅炉手续。
参加试制的锅炉制造厂应将新钢号材料的性能报告、复验报告、工艺试验报告和试制情况报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备案。
第五十四条 新钢号材料成批生产前,钢厂主管部门必须组织鉴定。该鉴定应有冶金、制造、使用、劳动、标准等部门的代表参加。
新钢材的制造厂应将鉴定意见、试用情况和成批生产的钢材质量稳定性情况报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备案。
第五十五条 锅炉受压元件代用的钢板和钢管,除遵照下列规定外,应采用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相近的锅炉专用钢材。采用没有列入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部标准的钢材代用时,代用单位应提出技术依据报省级劳动部门审批。
(1)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可以采用GB700中的A3代替GB713中的20g。
(2)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39MPa(4kgf/平方厘米)的锅炉,不与火焰接触的受压元件可以采用GB700中的A3代替GB713中的20g。

(3)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39MPa(4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可以采用GB710、GB711中的15和20钢代替GB713中的20g。
(4)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39MPa(4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可以采用YB231中10和20钢代替GB3087中的10和20钢。
(5)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27MPa(13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可采用GB6654中的20R和16MnR补做时效冲击值合格后分别代替GB713中的20g和16Mng。
第五十六条 凡锅炉受压元件的材料代用必须经材料代用单位的技术部门(包括设计和工艺部门)同意。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还必须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并报原图样审批单位备案。
(1)用强度低的材料代替强度高的材料。
(2)用厚度小的材料代替厚度大的材料〔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27MPa(13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受热面管子除外〕。
(3)代用的钢管名义外径不同于原来的钢管名义外径。
第五十七条 锅炉受压元件采用国外钢材,应符合以下要求:
(1)钢号应是国外锅炉用钢标准所列的钢号或成熟的锅炉专用钢号,并且有所要求的性能数据和工艺资料。
(2)批量购买前,外贸部门应创造条件使钢材使用单位进行待购钢材的成分和性能(包括工艺性能在内)的验证试验。
钢材使用单位根据成分和性能验证试验的结果或过去生产中使用该种钢材积累的成分和性能数据,提出订货技术条件。
如果改变钢材的制造厂或钢号,则应重新进行这项工作。
(3)订货时应尽量要求钢材制造厂提供相应的热成形、热处理和焊接的工艺文件。
(4)国外钢材应按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条件进行验收。对照国内锅炉钢材标准如缺少检验项目,必要时还应补做所缺项目的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5)使用国外钢材以前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和成形工艺试验,满足技术要求后才能使用。
(6)对于国外钢材,应采用该钢材的技术标准或技术条件所规定的性能数据进行锅炉强度计算。
(7)采用未列入标准的钢材或已列入标准的电阻焊锅炉管,应经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同意。
(8)钢材采购单位如果改变钢材制造厂或订货技术条件,应事先与钢材使用单位协商。
第五十八条 材料制造厂供给锅炉受压元件用的材料应有标记。使用和保管材料的单位必须建立管理制度。受压元件的钢板切割下料前,必须作标记移植,且便于识别。
第五十九条 对于锅炉受压元件用的焊接材料,使用单位必须建立严格的存放、烘干、发放和回用管理制度。

第五章 受压元件的焊接
(一)一般要求
第六十条 用焊接方法制造、安装、修理和改造锅炉受压元件时,施焊单位应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并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符合要求后才能用于生产。
第六十一条 焊接锅炉受压元件的焊工,必须按《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规则》进行考试,取得焊工合格证,且只能担任考试合格范围内的焊接工作。
焊工应按焊接工艺指导书或焊接工艺卡施焊。
第六十二条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焊工平时焊接锅炉受压元件的质量检查记录和定期统计记录(至少每季度一次)均应建立技术档案。
第六十三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焊缝附近必须打上焊工代号钢印(低应力的钢印)。
第六十四条 焊接设备的电流表、电压表、气体流量计等仪表、仪器以及规范参数调节装置应定期进行检定。上述表、计、装置失灵时,不得进行焊接。
第六十五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焊接接头质量应按下列五个方面进行检查和试验:
(1)外观检查;
(2)无损探伤检查;
(3)机械性能试验;
(4)金相检验和断口检验;
(5)水压试验。
第六十六条 每台锅炉应有焊接质量证明书。该证明书除应载明第65条各项检验内容和结果外,尚应记录产品焊后热处理的方式、规范和焊缝的修补情况等。
第六十七条 焊接质量检验报告及无损探伤记录(包括底片),由施焊单位妥善保存至少5年或移交使用单位长期保存。
(二)焊接工艺要求和焊后热处理
第六十八条 在产品施焊前,施焊单位应按附录Ⅰ的规定对下列焊接接头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1)锅炉受压元件的对接焊接接头。
(2)锅炉受压元件之间或者受压元件与承载的非受压元件之间连接的要求全焊透的T形接头或角接接头。
第六十九条 锅炉制造过程中,焊接环境温度低于0℃时,没有预热措施,不得进行焊接。
第七十条 除设计规定的冷拉焊接接头外,焊件装配时不得强力对正。焊件装配和定位焊的质量符合工艺文件的要求后才允许焊接。
第七十一条 锅筒的组装须同时符合以下规定:
(1)纵缝或封头(管板)拼接焊缝两边钢板的中心线偏差值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0%,并且不超过3mm。
(2)纵缝或封头(管板)拼接焊缝两边钢板的实际边缘偏差值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0%,并且不超过3mm。
(3)环缝两边钢板的实际边缘偏差值(包括板厚差在内)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5%加1mm,并且不超过6mm。
不同厚度的钢板对接并且边缘已削薄的,按钢板厚度相同对待,上述的名义板厚指薄板;不同厚度的钢板对接但不须削薄的,则上述的名义板厚指厚板。
第七十二条 锅筒的任何同一横截面上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之差不应大于名义内径的1%。
带有纵向焊缝的锅筒的棱角度不应大于4mm。
第七十三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锅炉,管子和管件的手工焊对接焊缝,应采用氩弧焊打底。
第七十四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锅炉,锅筒和集箱上管接头的角焊缝应尽量采用氩弧焊打底。
第七十五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焊后热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制的低碳钢受压元件,其壁厚大于或等于20mm时,应进行焊后热处理。如果经施焊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或主管部门批准,此厚度界限可以适当放宽,但壁厚大于30mm时,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合金钢受压元件焊后需要进行热处理的厚度界限,按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2)异种钢接头焊后需要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其温度不应超过焊接接头两侧任一钢种的下临界点Ac1(1为下角标)。
(3)对于焊后有产生延迟裂纹倾向的钢材,焊后应及时进行热处理。
(4)锅炉受压元件焊后热处理宜采用整体热处理。如果采用分段热处理,则加热的各段至少有1500mm的重叠部分,且伸出炉外部分应有绝热措施减小温度梯度。环缝局部热处理时,焊缝两侧的加热宽度应各不小于壁厚的4倍。
(5)焊件与它的检查试件(产品试板)热处理时,其设备和规范应相同。
(6)焊后热处理过程中,应详细记录热处理规范的各项参数。
第七十六条 对于需要焊后热处理的受压元件,接管、管座、垫板和非受压元件等与它连接的全部焊接工作,应在它最终热处理之前完成。
(三)外观检查
第七十七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全部焊缝(包括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连接焊缝)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质量应符合如下要求:
(1)焊缝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图样和工艺文件的规定,焊缝高度不低于母材表面,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
(2)焊缝及其热影响区表面无裂纹、未熔合、夹渣、弧坑和气孔;
(3)锅筒和集箱的纵、环焊缝及封头(管板)的拼接焊缝无咬边,其余焊缝咬边深度不超过0.5mm,管子焊缝咬边深度不超过0.5mm,两侧咬边总长度不超过管子周长的20%,且不超过40mm。
第七十八条 对接焊接的受热面管子,按JB1611《锅炉管子制造技术条件》进行通球试验。
(四)无损探伤检查
第七十九条 无损探伤人员应按劳动人事部颁发的《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考核,取得资格证书,且只能承担与考试合格的种类和技术等级相应的无损探伤工作。
第八十条 锅筒的纵向和环向对接焊缝、封头(管板)的拼接焊缝以及集箱的纵向对接焊缝无损探伤检查的数量如下:
(1)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100%超声波探伤加至少25%射线探伤。焊缝交叉部位及超声波探伤发现的质量可疑部位必须射线探伤。
电渣焊焊缝的超声波探伤应在焊缝正火热处理后进行。
(2)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但小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100%射线探伤。
(3)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至少25%射线探伤(焊缝交叉部位必须在内)。
第八十一条 炉胆的纵向和环向对接焊缝及炉胆顶的拼接焊缝的无损探伤数量如下:
(1)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至少25%射线探伤(焊缝交叉部位必须在内)。
(2)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至少10%射线探伤(焊缝交叉部位必须在内)。
第八十二条 对于集箱、管子、管道和其他管件的环焊缝,射线或超声波探伤的数量规定如下:
(1)当外径大于159mm,或者壁厚大于或等于20mm时,每条焊缝100%。
(2)对于外径小于或等于159mm的集箱环缝,每条焊缝至少25%,也可不少于集箱环缝条数25%。
(3)对于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管子(不包括接触焊),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59mm时,制造厂内为接头数的100%,安装工地至少为接头数的25%。
(4)对于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但小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管子(不包括接触焊),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59mm时,应抽查接头数的2~5%。
第八十三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集中下降管的角焊缝应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波探伤;每个锅筒和集箱上的其他管接头角焊缝和它的打底焊缝,应进行至少10%的无损探伤抽查。
第八十四条 对接焊缝的射线探伤应按GB3323《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的规定执行。射线照相的质量要求不应低于AB级。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对接焊缝的质量不低于Ⅱ级为合格;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对接焊缝的质量不低于Ⅲ级为合格。
第八十五条 对接焊缝的超声波探伤应按JB1152《锅炉和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的规定执行。管子和管道的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可按SDJ67《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焊缝超声波检验篇)》的规定执行。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对接焊缝达到Ⅰ级为合格。
超声波探伤仪应符合JBY230《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技术条件》的要求。
第八十六条 焊缝用超声波和射线两种方法进行探伤时,按各自标准均合格者,方可认为焊缝探伤合格。
第八十七条 经过部分射线探伤检查的焊缝,在探伤部位两端发现有不允许的缺陷时,应在缺陷的延长方向做补充射线探伤检查。补充检查后,对焊缝质量仍有怀疑时,该焊缝应全部进行射线探伤。
锅炉范围内的受压管道和管子对接接头,如发现有不能允许的缺陷,应做双倍数目的补充探伤检查。如补充检查仍不合格,应对该焊工焊接的全部对接接头做探伤检查。
(五)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试验
第八十八条 为检验产品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应焊制产品检查试件(板状试件称为检查试板),以便进行拉力、冷弯和必要的冲击韧性试验。
第八十九条 产品检查试件的数量和要求规定如下:
(1)每个锅筒的纵、环焊缝应各做一块检查试板。
(2)对于批量生产的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27MPa(13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允许同批生产(同钢号、同焊接材料和工艺)的每10个锅筒做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不足10个锅筒也应做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甲)连续累计生产50个以上钢号相同、焊接材料和工艺相同的锅筒以及连续半年以上生产的所有这类锅筒,其检查试板的机械性能试验都合格;
(乙)经制造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省级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对于批量生产的额定蒸发量小于1t/h的锅炉,在结构、材料、焊接工艺相同且质量稳定的情况下,每焊接10个锅筒至少应做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
当材料或工艺改变或出现检查试板性能试验不合格时,应立即恢复每个锅筒做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
(3)当环缝的母材和焊接方法与纵缝相同时,可只做纵缝检查试板,免做环缝检查试板。
(4)对于集箱和管道的对接接头,每批做1%的检查试件,但不得少于1个。
(5)对于受热面管子,可在同部件上切取0.5%的对接接头做检查试件,但不少于一套试样所需接头数。切取检查试件确有困难的,如膜式水冷壁、锅筒和集箱上管接头与管子连接的对接接头等,可焊接模拟的检查试件。
(6)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所有产品检查试件可以免做。
(7)纵缝检查试板应作为产品纵缝的延长部分焊接,环缝检查试板可单独焊接。产品检查试件应由焊该产品的焊工焊接。试件材料、焊接材料、焊接设备和工艺条件等应与所代表的产品相同。试件焊成后应打上焊工代号钢印。检查试件的数量、尺寸应满足制备检验和复验所需的机械性能试样。
第九十条 检查试件经过外观检查和无损探伤检查后,在合格部位制取试样。需要返修检查试件的焊缝时,其焊接工艺应与产品焊缝返修的焊接工艺相同。
第九十一条 为检查焊接接头整个厚度上的抗拉强度,应从检查试板上沿焊缝横向切取一个焊接接头拉力试样。试样尺寸和取样见附录Ⅱ第1条。
第九十二条 当板厚大于10mm,小于或等于70mm时,应从纵缝检查试板上沿焊缝纵向切取全焊缝金属拉力试样一个;当板厚大于70mm时,应取全焊缝金属拉力试样二个。试样的取样部位和尺寸见附录Ⅱ第2条。
第九十三条 管子对接接头的拉力试样应从检查试件上切取二个,亦可用一整根检查试件作拉力试样,代替剖管的两个拉力试样。试样的取样部位和尺寸见附录Ⅱ第3条、第4条。
第九十四条 试样的拉力试验应按GB228《金属拉力试验法》规定的方法进行,其合格标准如下:
(1)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不低于母材规定值的下限。
(2)全焊缝金属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不低于母材规定值的下限。如果母材抗拉强度规定值下限大于4.0MPa(50kgf/平方毫米),且焊缝金属的屈服强度高于母材规定值,则允许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比母材规定值下限低19.6MPa(2kgf/平方毫米)。
(3)全焊缝金属试样的伸长率不小于母材伸长率(&4)规定值的80%。
第九十五条 应从检查试板上沿焊缝横向切取二个焊接接头弯曲试样,其中一个是面弯试样,一个是背弯试样,对于异种钢接头,可以用纵向弯曲试样代替横向弯曲试样。弯曲试样的尺寸和取样部位见附录Ⅱ第5条。
第九十六条 管子对接焊接接头的弯曲试样应从检查试件上切取二个,一个面弯,一个背弯。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2.45MPa(25kgf/平方厘米)的锅炉,若焊接工艺评定时有管子背弯项目,产品可不做背弯试验。但检查试件的未焊透及内凹深度应不超过表5—2中的规定。
取样的部位和试样尺寸见附录Ⅱ第3条、第6条。
第九十七条 试样的弯曲试验应按GB232《金属弯曲试验方法》规定的方法进行。试样焊缝中心线需对准弯轴中心,规定的试样弯曲角度见表5—1。
表5--1 S12试样厚度
------------------------------------------------------------
|弯轴 直径| |
钢 种 | D |支点间距离|弯曲角度
------------------------|----------|----------|----------
双| 碳素钢、奥氏体钢 | 3S1 |5.2S1|180°
面|--------------------|----------|----------|----------
焊|其它低合金钢、合金钢| 3S1 |5.2S1|100°
--|--------------------|----------|----------|----------
单| 碳素钢、奥氏体钢 | 3S1 |5.2S1| 90°
面|--------------------|----------|----------|----------
焊|其它低合金钢、合金钢| 3S1 |5.2S1| 50°
------------------------------------------------------------

注:①接触焊的接头弯曲角度按双面焊的规定。
②有衬垫的单面焊接头弯曲角度按双面焊的规定。
弯曲试样冷弯到表5—1角度后,其拉伸面上有长度大于1.5mm的横向(沿试样宽度方向)裂纹或缺陷,或长度大于3mm的纵向(沿试样长度方向)裂纹或缺陷,为不合格。试样的棱角开裂不计,但确因夹渣或其他焊接缺陷引起试样棱角开裂的长度应计入评定。
第九十八条 对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或壁温大于或等于450℃的锅筒、集箱和对接焊管道,如壁厚大于或等于12mm(单面焊焊件厚度大于或等于16mm),应从其检查试件上取三个焊接接头的冲击试样。试样的刻槽应开在有最后焊道的焊缝侧面内,如有要求,可开在熔合线或热影响区内。试样的形式、尺寸、加工和试验方法应符合GB2106《金属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方法》的规定。
第九十九条 三个试样的冲击韧性平均值应不低于母材规定平均值的下限,并且至多允许有一个试样的冲击韧性值低于规定平均值,但不低于规定平均值的70%。
第一百条 机械性能试验有某项不合格时,应从原焊制的检查试件中对不合格项目取双倍试样复验(对冲击试验项目是再取三个试样复验),或将原检查试件与产品再热处理一次后进行全面复验。
第一百零一条 若拉力和弯曲每个复验试样的试验结果都合格,六个冲击试样(包括三个初验试样和三个复验试样)的冲击韧性平均值不低于母材规定平均值下限,且至多有两个试样的冲击韧性值低于规定平均值,而其中低于规定平均值70%的试样只有一个,则复验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六)金相检验和断口检验
第一百零二条 下列焊件应进行金相检验:
(1)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筒,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或壁温大于450℃的集箱、受热面管子和管道的对接焊缝,应进行宏观检验;
(2)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筒、集箱上管接头的角焊缝,应进行宏观检验;
(3)(1)、(2)中容易产生淬火硬化、显微裂纹、过烧等缺陷的焊件,还应做微观检验。
第一百零三条 金相检验的试样,应按下列规定切取:
(1)对于锅筒和集箱,从每个检查试件上各切取一个试样;
(2)对于锅炉范围内管道、受热面管子,从每个(套)检查试件上各切取一个试样;
(3)对于锅筒和集箱上管接头的角焊缝,应将管接头分为壁厚大于6mm和小于或等于6mm两种,对每种管接头,每焊200个,焊一个检查试件,不足200个也应焊一个检查试件,并沿检查试件中心线切开作金相试样;
(4)微观试样可从宏观试样上切取。
第一百零四条 宏观检验的合格标准为:
(1)没有裂纹;
(2)没有疏松;
(3)母材与焊缝之间、各层(道)焊缝金属之间没有未熔合;
(4)双面对接接头、单面焊带衬垫的接头、要求焊透的T形接头和角接接头,都不得有未焊透,管子对接接头的未焊透不得超过第107条表5—2的规定;
(5)焊缝的气孔和夹渣不超过第107条表5—2的规定。
第一百零五条 微观检验的合格标准为:
(1)没有裂纹;
(2)没有过烧组织;
(3)没有淬硬性马氏体组织。
第一百零六条 有裂纹、过烧、疏松之一者不允许复验,金相检验即为不合格。
仅因有淬硬性马氏体组织而不合格者,允许检查试件与产品再热处理一次,然后取双倍试样复验(合格后仍须复验机械性能)。其他不合格项目,允许从原检查试件或焊件上取双倍试样复验。复验合格后如对原探伤有怀疑,应对该试样代表的焊接接头重新探伤。
复验的每个试样检验均合格才为合格。若复验的试样中有一个试样的某一项不合格,即为不合格,该试样代表的焊接接头也不合格。
第一百零七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受热面管子的对接接头应做断口检验。每200个焊接接头抽查一个,不足200个的也应抽查一个。氩弧焊或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盖面的对接接头可免做断口检验。
断口检验包括整个焊缝断面。断口检验的合格标准见表5—2。
凡不符合表5—2中任何一项规定者,则为不合格,允许取双倍试样复验。若每个复验试样的每项检验结果均合格,则复验为合格,否则复验为不合格,该试样代表的焊缝也不合格。
表5--2
--------------------------------------------------------------------------------------------------------
壁 厚 S | |
缺 陷 | S≤6mm | S>6mm
--------------------------|----------------------------------------------------------------------------
裂 纹 | 没 有
--------------------------|----------------------------------------------------------------------------
未 熔 合 | 没 有
--------------------------|----------------------------------------------------------------------------
未 焊 透 | 深度≯15%S,且≯1.5mm,总长度≯10%周长
--------------------------|----------------------------------------------------------------------------
内凹(塌腰) | 深度≯25%S,且≯1mm | 深度≯20%S,且≯2mm
--------------------------|------------------------------------|--------------------------------------
|径 向 |≯30%S,且≯1.5mm| ≯25%S,且≯4mm
单 个 气 孔 |--------|--------------------------|--------------------------------------
|轴、周向| ≯2mm | ≯30%S,且≯6mm
--------------------------|--------|--------------------------|--------------------------------------
|径 向 | ≯25%S | ≯20%S,且≯4mm
单 个 夹 渣 |--------|--------------------------|--------------------------------------
|轴、周向| ≯30%S | ≯25%S,且≯4mm
--------------------------|------------------------------------|--------------------------------------
| |每1平方厘米面积内气孔及夹渣不超
密集气孔与夹渣 | 没 有 |过5个,并且每1平方厘米面积内气孔
| |及夹渣的总面积不超过3平方毫米。
--------------------------|----------------------------------------------------------------------------
沿圆周方向气孔和夹渣的总长| 沿圆周方向10倍壁厚的范围内,气孔和夹渣的累计长度不超过壁厚。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成都市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2004年10月2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11月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11号公布 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传播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结核病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归口管理”的方针。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结核病防治机构的建设,制定结核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市和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对结核病防治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并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归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本辖区结核病防治监督和结核病归口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市)县财政部门应设立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安排。

第七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将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和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结核病归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按有关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第八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抗结核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对抗结核药品进行管理。

第九条 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将结核病防治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卫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十条 民政部门应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结核病人开展医疗救助。

第十一条 公安、司法部门应加强劳改、劳教和羁押人员的结核病防治工作。

第十二条 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应开展结核病防治的公益性宣传,在人民群众中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

第十三条 对认真执行本办法,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者,由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结核病的发现与登记管理

第十四条 结核病防治机构应密切注意、掌握本地区结核病疫情,按规定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到早期发现、合理治疗。

第十五条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发现可疑肺结核病人和肺结核病人应予以登记,并及时转诊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统一检查、督导化疗与管理;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内,向所在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呈报疫情报告卡。

第十六条 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在接到肺结核疫情报告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城镇三天,农村一周)内进行检诊核实。

第十七条 发生肺结核病暴发、流行的单位,必须接受结核病防治机构的集体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第十八条 各区(市)县结核病防治机构应有专人负责本地区肺结核病人的登记和化疗管理,并按规定向市结核病防治机构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资料。

市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对全市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实行中心登记,对结核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组织实施有关结核病防治技术的继续教育和科学研究。

第三章 结核病的治疗

第十九条 实行肺结核病归口治疗原则。

肺结核病人由市结核病防治机构或结核病归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第二十条 肺结核病人的治疗必须严格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规定,进行规范的全程督导化疗或全程管理化疗。城市社区、乡村卫生组织受结核病防治机构的委托,实施对肺结核病人的化疗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任何非结核病归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不得截留、收治或变相截留、收治肺结核病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诊治肺结核病的广告宣传。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必须实行首诊负责制,对危、急重肺结核病人及危、急重可疑肺结核病人应立即实施抢救,待无生命危险时再及时转诊。

第二十三条 药品零售企业应严格按处方药管理的规定销售抗结核药品。

第二十四条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或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的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患肺结核病的,在第七条规定的结核病归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住院治疗,其住院费用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规定支付。

非结核病归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截留、收治肺结核病人所产生的住院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综合社会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四章 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卡介苗接种按儿童计划免疫规划,由市和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接种卡介苗的对象、时间和程序,应严格遵守计划免疫接种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卡介苗接种人员应按国家规定取得合格证后,才能从事接种工作。

第二十七条 接种卡介苗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反应的,应立即采取抢救、治疗措施,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二十八条 结核病防治机构对卡介苗接种质量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的情况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结核病防治机构。

第二十九条 下列人员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预防性肺结核病体检。凡发现肺部X光检查有阳性改变的,应按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一)新参加工作、参军、入学的人员;

(二)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从业人员;

(三)接触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厂矿企业职工;

(四)传染期肺结核病人的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

(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三十条 下列从业人员患有传染性肺结核病,在未治愈前,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通知患者所在单位为其另行安排适当工作:

(一)食品、药品、化妆品从业人员;

(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范围内的从业人员;

(三)学校、托幼单位的从业人员;

(四)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从业人员。

第三十一条 结核病防治机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必须按照规定对肺结核病人的排泄物和痰液进行消毒或卫生处理。

第三十二条 对从事结核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的人员以及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结核菌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根据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医疗预防保健措施。

第三十三条 市和区(市)县的传染病管理监督员执行公务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给予协助,提供所需的资料、情况;传染病管理监督员必须为提供情况的单位和个人保守秘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暂扣或吊销有关人员和医疗机构的执业许可证,并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截留、收治或变相截留、收治肺结核病人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进行诊治肺结核病广告宣传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不按规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肺结核病体检,或准许、纵容未治愈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从事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工作的;

(四)结核病防治机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未按规定对肺结核病人的排泄物和痰液进行消毒或卫生处理的。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卡介苗接种发生差错事故瞒报或迟报的;

(二)未按规定报告结核病疫情的;

(三)延误肺结核病人转诊的;

(四)对就诊的肺结核病人,未按规定实施全程督导化疗或全程管理化疗的。

第三十六条 药品零售企业不按处方药管理规定销售抗结核药品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有关用语定义如下:

结核病:由结核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肺结核病:由结核菌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是结核病流行的传染源。

结核病防治机构:指具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双重性质的市结核病防治院和承担结核病防治任务的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结防科(所)。

结核病归口管理:指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结核病防治机构对肺结核病病例的发现、报告、转诊、登记、治疗和化疗管理等各环节实行统一的管理。

全程督导化疗:指治疗全过程中肺结核病人每一次用药都在医务人员直接观察下进行。

全程管理化疗:指治疗全过程中采取定期门诊取药、家庭访视、尿液监测、家庭督导的方法。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10月30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成都市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